3月31日晚,武漢廣播電視臺《2025電視問政》播出第三場,節目聚焦“科技引領 創新驅動”主題,邀請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武漢大學教授上官莉娜等專家,以及武漢市科創局、東湖高新區、洪山區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出席,就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產業發展問計問策。
現場,王金橋就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作分享。他介紹,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作為武漢市和東湖高新區重點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了全球首個中文多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目前已迭代到3.0版本,全面對標GPT-4o,多項核心能力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同時,該院還牽頭成立多模態產業聯合體,促進“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東湖高新區作為武漢市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承載區,聚集五百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已形成了基礎層有競爭力、技術層有突破、應用層有特色的態勢,涌現出了國產數據庫第一股達夢數據庫、交互式AI第一股聲通科技以及AI通用智能體Manus等一批優秀企業和產品。
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人工智能上半場基礎大模型大戰加快收斂,下半場應用場景落地加速,為武漢結合自身優勢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帶來契機,相信今后武漢人工智能的發展將越來越快。”
作為湖北省人形機器人整機技術攻關鏈主,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陳學冬院士團隊,聯合瞄準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集中突破。目前,該人形機器人已實現穩定行走,移動速度超過每小時5公里,其大腦通過集成AI大模型和機器視覺,還能像人類一樣感知環境,自主決策,實現不斷進化。
從關鍵技術攻關到實際場景應用,人形機器人的進化離不開海量場景化訓練數據的支撐。目前,東湖高新區正在建設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將重點推進“三場一基地”建設,即,具身智能數據采集場、具身智能模型訓練場、具身智能機器人綜合應用實踐場和具身智能人才培養基地。
“通俗來講,我們要建一所‘機器人學校’,廣泛招收‘機器人學生’來真實場景學習技能,同時給予展示舞臺幫助它炫技,邀請用戶端企業名師出題考試,讓企業從這里將人形機器人直接帶上工作崗位,幫助人形機器人企業走完實際應用的最后一公里。”相關負責人說。
一是平臺助力;持續完善武漢算力公共服務平臺,打造“算力超市”,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像購買水電一樣靈活地購買算力服務。二是政策支持;推出“算力券”,企業使用算力后,可申請相應補貼。三是氛圍營造;定期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舉辦技術沙龍、星火訓練營、AI創新大賽等,營造企業參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良好氛圍。
現場,與會嘉賓還圍繞“先投后股”等機制創新澆灌硬科技新苗主題展開交流。東湖高新區自2022年起便通過武創院探索“撥轉股+風險投資”有效結合,目前已通過“撥轉股”支持近50個項目團隊,其中,已有一批項目獲得社會融資、成功“轉股”,還有不少項目正在轉股洽談中。
比如,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孵化的湖北域控智驅科技有限公司,從公司接洽到獲得武創院支持、得到市場化投資僅用了7個月。目前,該公司已成功研制開發各類控制器、電機10余款,年生產域控執行器能力達100萬臺,線控底盤域控執行器性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當前,科技創新已進入“量子躍遷”時代,東湖高新區將聚焦“一廊一城”建設,引育既具專業素養又有跨學科視野的人才,打造更具彈性的創新生態系統,在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培育未來產業發展,為武漢推動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貢獻光谷力量。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